三省一市民政部门合力推动长三角养老场域逐步开放共享,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均衡优质发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品质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科创动能最强劲的区域之一,当前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阶段。截至2023年底,三省一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5235.44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25.4%,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分别达到37.40%、26.02%、26.17%、21.00%。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共同挑战,三省一市肩负着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的共同使命。
“他乡”变“故乡” 让异地养老更“可及”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城市间互联互通步子越迈越大,“双城”生活便捷程度不断提升,为长三角居民异地养老、旅居养老创造了基础。在长三角区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迁至环境良好、生活成本较低的周边市县生活,或入住异地养老院,开启晚年生活。
为满足老年人群异地养老需求,三省一市民政部门合力推动长三角养老场域逐步开放共享。早在2020年,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上海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促进中心就联合发布了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长三角20个城市的57家机构入选,2022年这一名单已经扩大至江苏、浙江、安徽近40个城市的108家养老机构。在浙江嘉兴逸和源养老院里,目前住着800多位老人,其中60%来自上海。80岁的上海奶奶蒋玉华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为了给自己找个满意的养老院,我来看了三趟呢!”来嘉兴前,蒋玉华在上海考察了一圈,跑了十多家养老院,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朋友那得知嘉兴有个养老院,住的房间是套房,可以自己烧饭,还有大花园,价位也适中。“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氛围,大家就像邻居一样。”
传统养老模式之外,旅居康养正逐渐成为长三角居民养老的另一种“流行”养老模式。政府主导、市场参与,长三角老人旅居康养的选择越来越多、品质也越来越高。2024年8月,三省一市民政部门联合发布了《长三角康养旅居报告》蓝皮书、300个2024长三角旅居养老地、100个2024长三角健康养老目的地。同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协议,选址安徽省广德市,跨区域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
浙江安吉县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这些年也是长三角老人“钟情”的旅居康养胜地。上墅乡董岭村依靠优越的自然禀赋,将“农家乐”打造为特色产业,吸引长三角老年人来旅居养老,每年5-10月来此旅居的外地老人数量高达3000-4000人;鄣吴镇的“山屿海·幸福城”养老公寓,有近200套现代化养老公寓,并建有生态农场、图书室、电影院、健身房等设施,集度假养生、农业观光、康复医疗等于一体,目前已成为安吉县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养老社区,每年约有2万名老人来此短期居住。
“他乡”变“故乡”。在长三角区域,异地养老、旅居康养等正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为一体化养老走向更广的范围先行探路。
“共享”到“共融” 让养老服务更“优质”
异地养老的普及,对人员“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公共服务供给“无缝衔接”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成为四地多部门合力破解的重点改革领域。
针对老年人需求较高的就医买药问题,目前浙江省内11个设区市均已全部纳入异地就医门诊医保直接结算范围,三省一市医保卡在长三角已实现畅通无“阻”。示范区的探索则更进一步,嘉善县通过高位推进慢病早诊早治服务、深入开展接续性医疗服务等,构建县域医养结合新模式,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医养服务需求。作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毗邻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的罗星街道医养服务中心,是嘉善县医养结合的新地标。每周固定一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师、康复师、护士组成的医护团队都会到养老院里巡查,参照医院病房查房的模式,仔细为每一位老人进行健康检查。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医护团还会带上专业的康复仪器设备,及时为老人提供专业医疗康复服务。负责人介绍,目前该中心已有100多位老人入住,其中就有20多位来自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同时,青浦、吴江和嘉善还创新开展了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百岁老年人高龄补贴统一标准等事项,并积极探索“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标准、“老年照护评估”标准互认互通。
相比“活力”老人,失能老人在异地养老更加需要“减负减压”。自2021年起,长三角长护险试点覆盖率已实现全国领先,老年人异地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等待遇也逐步得到推广。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已启动三批延伸结算试点拓展工作,试点覆盖苏浙皖三省12个市,机构总数达32家,涉及6个连锁养老机构品牌,为失能老人异地养老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服务。
与此同时,三省一市民政部门正在合力探索养老服务标准的互认工作。对于在三省一市异地养老机构入住、享受户籍地补贴的老年人,实施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结果互认。由养老机构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向长三角数据交互平台推送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与分值,方便异地养老的老年人享受补助政策。
随着养老模式越来越多元、专业养老机构逐渐增多,养老人才的缺口也在不断放大,尤其是专业护理人员紧张,已经成为三省一市共同的“烦恼”。为解决这一痛点,浙江省民政厅牵头起草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共享互认方案》,通过实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互认,三省一市民政厅(局)每季度向长三角数据交互平台推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方便接口查询护理技能等级、养老护理员入职或按技能等级享受当地岗位津贴等。“养老护理人员技能互认的推行,进一步调动了养老护理人员在长三角区域流动的积极性。”浙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三省一市也正在协同开展养老人才的常态化培养工作。目前长三角已有43所大中专院校设立了养老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万余名,为长三角养老行业储备了一批优秀人才。
如今,四地已逐步打通交通、医疗、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政策壁垒。未来,只有持续不断推出更优质的服务、更智慧的管理,才能破除隐形的“墙”,达成长三角养老一体化的“最优解”。
“硬件”到“软件” 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长三角地区汇集智力、技术、人力、资本等众多资源,如何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均衡发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品质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仍有待深入探索。
“再过十年左右,我国每3人中就有一位老人。适老化改造需求将大量、持续增长。”在当前的养老新形势下,居家养老仍是老年人的主流选择,如何将优质养老服务送进家庭、社区,既是社会关切,也是长三角养老一体化“提质”的重要方向。为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浙江省民政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浙江省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细则》,为浙江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改善居住环境送上了一份“大礼包”。在浙里办搜索“浙里康养”,进入“适老化改造”即可申请申购码,让适老化改造申请“一次都不用跑”。而且参与此次适老化改造补贴项目的老年人不限浙江户籍,只要是常住在浙江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改造房屋为老年人本人或子女在浙江的房产,均可以申请。
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需求的增加也为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吸引了各类资金和市场主体的踊跃参与。去年8月,以“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的长三角民政座谈会在温州召开,不少适老化改造标杆企业也参与其中。“作为一家适老化改造服务商,我们多年来深耕智慧养老服务行业,并且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贡献力量。去年我去上海接了一个适老化改造的项目,今年,也来浙江看看机会。”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除了硬件上的“适老”,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也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各地的服务颗粒度越来越细。嘉兴作为浙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打出了“银领云课堂”品牌,创新探索“各方参与、稳步推进、开放融合、服务银龄”的长三角老年教育新路径。宁波老年大学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宁波市鄞州区银巢养老服务中心推出文化养老项目,以“甬爸甬妈”视频号为载体,通过挖掘校内外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代言人”,诠释老年人从“被服务者”到“价值创造者”的健康老龄观,全面展示老年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是使命、也是责任。在一体化的共同愿景下,从地域相连到发展相融、互促共赢,长三角养老一体化协作图景正越来越广阔,为长三角老年人携手共享老年友好型社会发展红利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专家点评
董红亚 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教授
长三角一体化养老,源起于民间自发的异地养老、旅居养老。2018年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民政部门签署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备忘录,上升为政府行为,主动作为,每年召开高峰论坛,持续深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养老合作,积极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政策、人才、标准、信息等全要素互通联动。从搭建医保、长护险异地结算等政策立交桥,解决老年人异地养老后顾之忧,到城市间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业务合作;从单一的异地养老保障,走向全面的人才培训、品牌输出等技术和产业协同。展望未来,一是搭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从事业协同走向产业合作。积极回应国家发展银发经济有关精神,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组建银发经济重点项目库,高水平规划长三角银发经济产业园区,积极争取国家试点;依托各类开发区、综合示范区等,促进银发经济跨区域合作,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助推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推进公共服务配套改革,让老年人享有更公平更便利的服务。逐步建立面向常住人口的老年福利和服务供给机制;加大标准化建设,为养老服务各类评估、技能等级等结果互认提供保障;加强并规范日常数据交互,畅通信息,持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养老高质量发展。